在职业教育 “产教融合”“职教出海” 的深化浪潮中,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始终以 “双师型” 队伍建设为抓手,推动师资力量与行业前沿精准对接。近期,学院教师刘元婷赴新加坡新翔集团开展挂职锻炼,深入企业一线与培训课堂,沉浸式解码国际航空服务与育人的先进经验。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,刘老师分享了此次新加坡之行的所见所闻。
一、一线浸润:触摸国际航空服务的专业内核
“踏入新翔集团的那一刻,最直观的感受是‘标准贯穿每一个细节’。” 刘老师的话语中满是对企业专业度的认可。在樟宜国际机场及新翔集团各业务板块,她全程参与安保与地勤服务的一线学习,系统掌握了国际一流的服务规范与操作逻辑。
在安保领域,刘老师深入 SATS 安保一线,见证了从日常巡逻、精准安检到应急响应的全流程闭环管理。“小到安检设备的校准操作,大到突发情况的人群疏散方案,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标准与预案。” 她特别提及安保控制中心的运行模式 —— 通过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实现人员精准管理,结合实战化演练打磨特情处置能力,这种 “预防为先、处置高效” 的理念让她深受启发。
在地勤服务板块,樟宜国际机场各航站楼与贵宾接待厅的精细化服务更让她印象深刻。“值机时如何根据登机时间把控服务节奏,退税办理中如何用简洁话术解答旅客疑问,甚至为要客服务时如何预判个性化需求,这些细节里藏着‘以旅客为中心’的服务真谛。” 刘老师举例说,企业对服务流程的拆解已精确到 “递护照用双手、问候带微笑” 等礼仪细节,这种将专业素养融入日常行为的做法,正是国际服务水平的生动体现。
二、课堂解码:借鉴 SATS 沉浸式育人模式
“如果说一线实践是‘知其然’,那么 SATS 培训中心的教学模式则让我‘知其所以然’。” 刘老师重点关注了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,其贴合岗位需求的教学设计与多元化模式让她眼前一亮。
SATS 培训中心构建了 “真实场景 + 多元方法 + 素养培育” 的三维教学体系。在教学场景上,依托模拟机场、客舱等实景平台,将安检流程、行李托运、应急处置等岗位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,学生在 “做中学” 中快速适配岗位要求;在教学方法上,融合项目式学习、AI 技术辅助教学等手段,通过智能系统模拟旅客投诉、航班延误等突发场景,让学员在互动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更令刘老师动容的是其对 “全人素养” 的培育理念。“除了专业技能,培训中心还开设正念与自我觉察、职业规划、情商培养等自我提升课程。” 她谈到,这种将职业素养、心理调适与专业能力并重的培养方式,打破了 “重技能轻素养” 的局限,让学员不仅 “会做事”,更 “会成长”。在沉浸式体验中,她收集了大量教学案例与实操资料,为学院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素材。
三、初心回响:以企业智慧赋能职教升级
谈及此次学习的意义,刘老师坦言:“新翔集团的实践让我清晰看到‘产教融合’的理想形态 —— 企业需求直接转化为教学目标,课堂与岗位实现无缝衔接。” 这种 “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” 的模式,正与学院 “产教一体、双向奔赴” 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。
如今,带着从新加坡带回的专业知识、教学方法与行业洞察,刘老师已着手梳理学习成果,计划将 SATS 的实景教学理念、服务细节标准融入日常教学。“比如在英语课堂引入机场真实音频素材,在礼仪教学中借鉴企业的行为规范,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触摸行业前沿。” 她表示,此次学习不仅提升了个人专业能力,更坚定了她践行 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航空人才” 使命的信心。
从樟宜机场的服务一线到 SATS 的培训课堂,刘元婷老师的新加坡之行,是学院推进 “双师型” 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,更是职业教育对接国际标准的鲜活探索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桥梁,让更多教师走出校园、深入行业,把国际先进经验转化为育人实效,为 “一带一路” 背景下的航空事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。